美国的孩子无忧无虑吗?
amdancy
2016-01-03
如今国内的媒体上特别喜欢谈论美国的孩子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真的吗?美国很大很多元,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差的学校也许没压力,好的学校没压力的我几乎看不到。记得五六年前听一个上了哈佛的女孩儿讲自己的高中生活。她从十三岁起每天只睡七个小时。我当时就发誓:宁肯哈佛不上,也不能让女儿小小年纪每天只睡七个小时。如今呢?正象我前面说过的那样,女儿长到了十三岁,她能睡满七个小时,我已经感到谢天谢地了。这并不是我们这些当家长的给她施加压力。相反,我一直告诉她:我不在乎你的成绩,甚至不在乎你是否完成作业。我在乎你的健康,在乎你是否休息。我们从来不用督促她功课,但每天我到晚上十点,就不停地到她屋里督促她睡觉。
女儿并非从小就这样。前几天,女儿到我的书房来找东西。我望着越长越高的她不禁感叹一句:“等你长大成人,你会怀念自己的童年。”女儿随口说:“我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怀念了。”我这才意识到父女之间看世界的角度之不同。在我这个当父亲的看来,女儿永远是自己的孩子。我说的童年,包括她的现在。而在女儿看来,自己13岁多了,童年早已成为过去。于是,我问女儿为什么怀念童年。女儿说:“童年多好呀,无忧无虑。现在不同了,总有些压力。要想许多未来的事情。”这是她的成长。在我看来,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压力,说明没有成长,甚至可能是一种心理病症。
记得女儿六岁时,我们一起坐公共汽车。女儿突然开口:“爸爸,长大我要是结婚,就一定嫁给一位王子。我不会嫁给普通的人。”她那稚嫩响亮的声音在公共汽车里回荡,搞得我满脸通红,赶紧四下张望,车上的乘客装着什么都没有听见。我们这种当父母的,总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太好的想法,全是自己教育失职。事后反复自我检查,看看自己无意中传授给她了什么不好的价值观念。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出自己有什么错的地方,最终发现了问题。女儿喜欢芭蕾,上了芭蕾班,还被挑为波士顿芭蕾舞团年终《核桃夹子》的小演员。她的读物,自然也有好多是芭蕾里面的故事,那不外乎是王子和灰姑娘等等的故事。她的世界,就是童话中的魔幻世界。作为女孩儿,等着一位白马王子出现,于是一生永远幸福。当然,六岁的孩子也根本不可能明白结婚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她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我事后和她妈妈讨论:这些甜甜蜜蜜的经典童话故事,看似无害,但如果孩子只读这些东西,也会有些问题。当父母的慢慢要注意。

等女儿长到九岁十岁时,变化开始出现。那时她读一本小说,里面记述了一位女童工的苦难。女儿掩卷感叹:“她实在可怜,除了这么干活儿外,别无谋生手段。我希望自己长大不这样。”我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说自己现在还不知道,但马上坚定地强调:“我希望有选择。有选择才能避免任人宰割。而要有选择,就必须有好的教育。”压力就这么开始来了。
我们当父母的,切忌把自己的女儿拔高。应该说,女儿是个普通的“好孩子”,现在还很难说得上什么“优秀”。她那小小的年级仅一百多学生,数学比她好的就好几个。不过,她刚来到我们所在的镇的小学读书时,数学需要上补习班。10岁的时候背不下乘法口诀。我们只是提醒她这东西需要记住,但全家并没有进入紧急状态,放心让她慢慢成长。三年后,她上初三(八年级)时就开始上高一(九年级)数学的快班。那个班的老师则鼓励她来年报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统计学快班。那是个大学一年级的入门课程,优先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开放。现在她就等着是否有名额空缺了。这还是不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家长督促的结果。老实说,至今我也不知道她乘法口诀是否能背下来。一切都靠她自己。这包括怎么独自面对压力。
有时我因为女儿不按时睡觉坐下来和她“理论”,告诉她不必事事完美,身体发育时期健康第一。她并非不接受劝告,只是告诉我她希望门门功课都表现不错(I want to do well)。我问她这又是何必。她称“明年高中开始有快班。现在表现好,明年就进快班。进了快班表现好,就有望进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机会,意味着更好的技能,日后的事业就更成功。”可见,小小年纪,她已经有了生存压力,想得相当长远,用不着我们逼着她作功课。
我们信奉一种进化论试的教育理念:人类的童年,即完全依赖父母的时期,比任何物种都长。这主要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比任何物种都复杂。在六岁以前,孩子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使自己在感情和好奇心上获得最大的满足,和父母建立牢固的亲子依恋纽带。这种纽带越强,孩子对父母越信任,日后越容易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伦理。但是,孩子上学后,父母就应该渐渐引导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门槛,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长大干什么,但对一生都道路已经应该有个概念,知道这条路只能自己走。所以,我们总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提醒女儿:日后的生活要自己负责。一切并不容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指望能不劳而获。自己现在不为未来做好准备,以后就会非常艰难。
中国目前的教育,则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四五岁就忙着上这个班、那个班,压力大得出奇。而那么小的孩子,也很难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等到了青春期的门槛,该到了自己独自面对压力的时刻,童年的不当压力则已经导致心理畸形,于是“减压”反而成了家长的战略。这无形中对孩子过分保护,使之回避生活中必要的挑战,造成“多一步也不想走”的被动型人格。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1)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