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归来”见证青藏高原生态改善
不加糖大战奥特曼
2020-08-29
       乘坐了约两小时的监测船,孙建青和其他监测人员爬上青海湖湖心的海心山,监测岛上植被生长状况。

  孙建青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8月3日至12日,青海湖综合调查工作启动,来自清华大学的志愿者、青海师范大学的师生以及中科院地理所专家共40人,分水鸟、植被、遥感和普氏原羚组对青海湖生态资源本底进行调查。

  “今年雨量比较充沛,青海湖优势草种产量增加,我们也更有干劲了。”孙建青说。

  青海湖横跨青海海南和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这片独特的水域是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一度出现严重退化,水位持续下降,面积持续缩小。2002年,青海湖水体面积仅4183.75平方公里。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石明明介绍,根据2019年卫星遥感监测,青海湖面积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82.93平方公里。

  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呈增长趋势,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初水平,水体面积达4549.38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生态,2008年青海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15.67亿元。

  至201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湿地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万亩,实施休牧、禁牧、轮牧47万亩。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恢复与修复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黑颈鹤营巢区,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

  “如今,青海湖已成为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越冬地,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等迎来河水暴涨期,青海湖中的精灵——裸鲤逆流而上,开始洄游之旅。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曾经的大面积捕捞使青海湖裸鲤资源不断减少。1982年起,政府开始对青海湖裸鲤限制捕捞。2000年起,政府正式宣布封湖育鱼,对裸鲤实行零捕捞。”



  到2019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历史最低值2592吨增长了30多倍。

       “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也成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说。

  57岁的吴永林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站长,2003年起,他专心做了一件事——参与青海湖特有物种普氏原羚监测、救护以及人工驯养繁殖。

  “依依,东东。”随着吴永林的呼唤声,几只被吴永林像孩子一样喂大的普氏原羚向他跑来,围绕着他跳跃。多年的陪伴养护让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与他没有距离感。

  吴永林说,如今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共有14个野外种群,数量从1994年的3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余只。

  2017年,青海湖鸟岛景点关闭,只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在另一个被关闭的景区沙岛,46处旅游设施已被全部拆除,景区内的沙滩摩托、滑沙等项目已被禁止,现在沙山上已长出绿色植被。

  今年初,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和《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

  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冯志刚说,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政府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动青海湖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希望未来的青海湖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更好履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让有着‘高原蓝宝石’美誉的青海湖成为高原民众美丽的乡愁。”何玉邦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