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是怎样炼成的?
不加糖大战奥特曼
2020-05-21
本帖最后由 不加糖大战奥特曼 于 2020-5-29 08:52 编辑

“这个电影真好看。”“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难看吗?”
“xxx饭店真难吃。“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你还在这儿说难吃!”。
“今天那条咬人的疯狗被打死了。”“谁跟你说它是疯狗,经过鉴定吗?狗就没有情感,但凡有一条活路,哪有狗愿意去咬人?”

       看到这几条对话,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只有两个字“杠精”。

       杠精抬杠,古已有之。
       南唐宰相冯延巳有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皇帝李璟却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苏轼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朝诗人毛奇龄抬杠称“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鲁迅先生也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记载了民国的杠精们。

       近年来,在网络的流行,社交媒体的熏陶下,杠精似乎越来越多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出现这么多杠精,杠精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追其本源,杠精的诞生与互联网的个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互联网的出现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交往情境”,每个人都能够说话,每个人都能够交流使一直在传统媒体约束下的人们感受到了言论自由的美好与快乐。但任意的表达也让人把“我”放在了世界的中心,他们可以任意的表达自我,却不愿意去倾听他人。“我”成为了社交圈子里的小小王者,久而久之,便将原本整体自然而和谐的舆论场撕成了一块一块的碎片。碎片中的人们互不理解,慢慢就出现了互相抬杠的杠精。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使人说话不计后果,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例如前段时间被杠精攻击的papi酱,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人在大街上对一个刚刚生产的母亲指指点点,孩子随了父姓更不会有人上升到女权高度,恣意谩骂。但网络上就可以,正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给这些杠精们添加了一层保护伞,在屏幕背后不计后果、不顾及伦理道德,只要有意见领袖发表过激观点、煽动情绪,这些杠精就会蜂拥而至。

       最后,部分大规模,已经形成网络暴力的杠精行动也不排除背后有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例如网络水军和黑粉,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带起节奏。前奏响起,后方不明所以的网民就会随之被影响,继续放大这种情绪。原本的网络秩序被扰乱,很可能就为最初引导舆论的有心人士做了嫁衣。这些人故作激进,用自己的观点和框架去“绑架”所有的议题,蹭热度,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想讨论,而是不断的给麾下的死忠粉“洗脑”,让他们继续成为自己的变现来源。

       总之,我们的网络环境不应该成为诡辩和语言暴力的乐园,我们能做的就是不与杠精论短长,就像网络上说的,杠精就像没烧透的碳,碰碰,就会燃烧;晾着,自然就熄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