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地之美》:在独立音乐中自我发掘的刘惜君
admin
2019-09-07
​​2009年走入大众视野时,科班出身的她被贴着“人美歌甜”的标签。
的确,她从形象到声线,都符合人们对一个美女歌手的想象。这“标签”能够让她在大众眼中迅速地被归类、被记住,但也会掩盖掉一些她游离在这个标签之外的、真正属于刘惜君自己的东西。
在前年年底的那张“颠覆之作”《如我》之前,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位传统的华语抒情女歌手,有唱功,声线甜美,却未必知道,从2011年的《拂晓》开始,她已经尝试自己担任专辑制作人了。
现在摊开《拂晓》的阵容,你会发现,早在《如我》之前,她已经与郭顶、李荣浩等人合作,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在2012年,她自己制作的邓丽君翻唱专辑《惜·君》之后,她沉寂了近三年——那段时间她患上了“发声系统植物神经紊乱症”,失声,不能唱歌,严重时甚至不能说话。
病愈归来之后,她发了专辑《当我身边空无一人》。这依然是张用心的专辑,主创名单中我们能看到郭顶、C.Y.KONG、唐汉霄等人的身影。在尝试制作、三年沉淀后,这张专辑更像是对过往的她的一个总结。
尽管在多种风格之中涉猎,但此前的刘惜君基本还是在华语主流流行风格里游走。
《如我》是个毋庸置疑的里程碑。刘惜君的声线在郭顶和郑楠用冷调的音色、疏离的氛围打造出的声音质感中生发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清晰性格。以《浪里游》为首的那种在冰海中漂浮的慵懒孤傲奠定了她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展现出的形象将原本贴在她身上那个“人美歌甜”的主流标签彻底撕下。



在流行文化中就是如此,越是看起来主流、规矩的人,一旦走到不那么主流、规矩的领域,那种强烈的反差感就会迸发出新的冲击力。刘惜君就是如此。她原本唯美的音色在另类与冷调的音乐中演绎出了一种孤绝之色,让她从同辈女歌手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作品的力量。《如我》成功地用独立音乐的营养重塑了她的声音人格。



但当《如我》发挥了她声音中冷调的一面后,我也曾担心她会不会就此慵懒下去。那样的刘惜君虽然有格调,但总体偏冷。但她的音色又不只这一种表达向度。我还企盼她会唱一些更有温度、更有张力、更有情感张力的东西。



到了《硬地之美》之中,她成功地在《如我》的独立色彩上往里更深入地走了一步。

EP的三首歌都由P.K.14的主创、主唱杨海崧主导。
首波主打《无尽》已经奠定了总体的基调——颓废的鼓点、湿冷的氛围中透着躁郁的摇滚色彩,像在黑暗囹圄之中不断回旋寻找出口,这是标志性的杨海崧,从音乐风格到“黑暗”、“迷宫”、“王国褪去”等晦暗意象的使用都是如此。“她试图抓住这最后的光”是歌曲最重要的动机,同时表达着深陷黑暗无力挣脱的绝望与试图挣扎冲破牢笼的希望。
但刘惜君把这首歌演绎得很好,比起《如我》时期,她又换了一个方式,不再是蔑蔑的懒,而是一种忧郁的倔,刘惜君声音中冷感之外隐忍的力量也从音乐中渗透而出,随着结尾的失真音效散射而出。
如果说《无尽》是一种明暗交加,那另外两首歌《假如》和《长夜》则一快一慢,一动一静。
《假如》相对摇滚色彩更浓,节奏更快,噪音元素更多,进行感更强。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不断创造听觉刺激的电吉他之外,这首歌中稳固铺展的贝斯和鼓是其奠定基调的关,它们保证了歌曲在一种前进而焦躁的动态中不断向前发展。刘惜君在这首歌里没有选择用一味的强声去唱,而是选择相对平衡的声音把线条拉长,为歌曲的情绪余下更多的留白空间。
《长夜》要安静、梦幻得多,开头以吉他与星星点点的合成器打底,一种温柔的夜色气氛。电子音效选择上也透着温暖和复古的颜色,带着浪漫与哀愁。编曲上的亮点是不断荡漾开的效果器,增添了歌曲的梦幻色彩,同时副歌处不断上扬的音效,把意境与氛围拉得分外高远。刘惜君的演唱平实中有着倾诉的温度,抓住了歌曲的味道。
三首歌的《硬地之美》进一步拓宽了刘惜君的声音性格。“硬地”即Indie,独立之意。Indie之所以为Indie,因为其选择自我表达,不随大流、不迎合,因此呈现出的声音与画面都出于自心的选择。“硬地之美”指的既是专辑的Indie-rock曲风,也是刘惜君在Indie音乐中挖掘自我声音表达力的决心。在更多的自我流动空间里,在各种独立音乐风格中,刘惜君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中丰富的可能性,将其多元统一于自身。
这是一条适合她的道路。在踏入Indie音乐之后,她的形象前所未有地鲜明。所谓“硬地之美”,最终成就了刘惜君更为长远的艺术生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