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山行记
平步青云1
2014-10-28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16-7-15 19:24 编辑

锅盔山行记——2014年10月25日活动纪实    纵使眼下已是深秋,山林落叶飘零尽显凄凉,我依然执着的认为,锅盔山的美,是我所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大美。即便是知名度远比它高的七星峰,也从未曾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锅盔山之旅,不虚此行……    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天空一片阴沉。天气预报说,今天的天气是小雨转多云,最高气温9度,最低4度。早上7点钟,在新兴广场,俱乐部包车的大客车驶离市区,途经四方台、宝山和双鸭山农场向锅盔山挺进。在车上清点核对人员时,户外大哥与我打了个照面,差不多有一年没见了,话语间依然倍感亲切:“平步青云,挺长时间不出来了?"“是啊大哥,这一夏天过去了,我就在家呆着了,一直都没参加活动。”    大家都亲切的把“户外探险者”称呼为“户外大哥”,甚至有些年纪比他大的人,也喊他为大哥。倒不是因为50多岁的他多么老成,而是代表着一种户外资历,是对他的一份尊重。创办双鸭山探险者户外俱乐部三年多来,俱乐部活动形式多样化,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因为专注与专业,户外大哥成为了双鸭山户外界的精神领袖。或许缘于自小就在林区长大,或许是因为大家对他报以了太多的期望,多年来,户外大哥几乎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俱乐部的建设中来。当然,这都是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义务奉献的。而在这其中,他也收获了巨大的快乐。    俱乐部每周必有户外活动,无论是徒步穿越,还是滑索岩降,或是漂流采菜……总之,全年的活动都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搞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而每次活动,户外大哥都是亲自组织策划,亲自带领实施,还不知疲倦的为大家拍照留念。在户外大哥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户外精英也主动投身到俱乐部的建设当中,组成了今天这个以户外大哥为核心的超强管理服务团队。每次活动中,大家各司其职,有提供论坛技术保障的,有统计出行人员的,有雇包车的,有前队、中队,后队领路的,还有忙前跑后拍片的和负责收取A费进行财务记录的。总之,围绕着每一次活动,很多人都在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在为大家服务默默的奉献着。    驴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我进入到这个组织之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化概念。印象当中,好像就是没事干了,闲得无聊的一伙人聚在一起旅旅游,一起吃吃饭。可是一旦真正的融入其中,你就会发现:户外,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未知生活空间的勇于探索;户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户外,更是一种文化。    我是2011年10月16日,在同事的引领下进入户外的。首次参加活动,就深深的喜爱上了这项运动。活动结束,我当时用下面的这四句话来总结我所认知的户外:强健了体魄,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磨练了意志。此后,便常常参加活动,并一发而不可收。    也正如户外大哥所言,今年是我加入户外以来,参加活动最少的一年。参加户外的几年中,我曾跟随户外大哥进行过多次穿越。大青背,老黑山,友谊湿地,炮台山,南天门,上游林场,大叶沟……都留下了我首次涉足的脚印。去年,我还与其他80多人一道,在户外大哥的带领下,远足挺进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与40多人远赴辽宁攀爬丹东大美凤凰山,并一路畅游到营口的白沙湾大海滩……    今年参加活动少,主要原因是年初买了一个电视盒子,接上网线和电视,一有闲暇时间就用它看美剧。早在10年前,我就用电脑每周一集追美剧《越狱》和《迷失》,一看就是三年。现在,有了电视盒子,用超大屏幕看高清美剧就更方便了。结果是越看越想看,美剧一部接着一部,这其中就不乏《国土安全》、《纸牌屋》等一大批优秀的美剧,这些美剧无论是剧情还是演技,都是国内剧根本就无法比拟的。再加之本人孩子小,周六日有时候要接送孩子各类补习班,所以这一年就基本没有了户外的心思。    而这一次,之所以要参加活动,是出于对锅盔山的敬仰之情。据户外大哥在车上向大家介绍,海拔801米的锅盔山,是双鸭山境内的名山,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曾经这里建立密营,是省内著名的抗战根据地。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抗联战士曾经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们展开过殊死的战斗,惨烈的战役,为东北抗战史书写了浓重的篇章。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户外大哥特意带上了金属探测装备,他将和驴友们一道奔赴昔日的战场,去挖掘和见证当年在战斗中留下的弹壳等遗迹。一次普通的户外活动,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有意义。主题和情感就此全都得以升华,因为这是共和国的一段历史,每一个人都要铭记,锅盔山作证!    上午9点20,客车到达锅盔山下的入山口。说是入山口,也仅仅是针对我们此次活动而言。实际上,为了加大这次活动的强度,增加登山的难度和险度,我们远远绕过了惟一通达防火瞭望塔的进山之路,而是从山的东面开始,最终实现曲线迂回登顶。    下车后,在龙江钓叟老哥的召唤组织下,48人集结照了一张集体照。老哥,也是俱乐部的管理之一。虽然与他的交流不多,但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老哥都特别讲奉献,对大家都特别关爱关心。通过多次近距离观察,我发现这位已经60多岁的长者,就如同父亲一般,总是细心的呵护着那些弱小的没有经验的新驴弱驴:帮助走不动的人背包,露营时帮助别人支帐篷……而这一次,那个亲切而又熟悉的身影又是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拿着手据,四下为大家锯登山杖……每一次活动有他时,我都会有一种感动,让人心理很踏实。    一路向上,林间空气特别湿润,随着运动量的加大,周身开始发热,刚刚下车时的凉意已全部消失。我脱下了最外面的冲锋衣,抓绒衣的透气性让我舒服了很多。始终保持着一个节奏的缓步行进,并均匀的做着深呼吸,不作一刻停留。几年的登山经历让我深切的体会到,这种行进方式不会让人感觉太累。而此时,山里的空气极其清新,雾气弥漫整座山林,我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走在这样清净素雅的山间甬路,心灵似乎也正在接受着大自然最为纯净的洗礼,使人的内心在顷刻之间,变得异常纯净。在第一个转弯处,一片雪白而又高挑的白桦林瞬间映入眼帘,她们宛如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一般,用一种特殊的礼节,在迎接着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就在这时,同行的秀秀,也禁不住这美景的诱惑,急切的从背包里拽出了相机,分别为身边的驴友定格这美丽的瞬间。    秀秀,就是这样一个热心的驴友。在女儿上大学之后,她便加入到了户外组织。在每次活动中,她都十分热情的为大家拍照。在摄影上,她虽然入行较晚,但是进步却是飞快。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赞叹过:秀秀的片,越来越好看了!秀秀的相片越照越好,更多是得益于金子哥。据秀秀讲,她刚刚学摄影那会,每次活动她就跟在金子哥的身后“偷艺”,金子哥拍啥,她就跟着拍啥。最终,秀秀的虚心和不耻下问也打动了金子哥,经过金子哥的指点,久而久之,秀秀也成了我心目中的摄影高手。    金子哥,网名实际叫纯金煅造,也是俱乐部的管理之一。多次同行,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默契的友情。在活动中,很多人都点名追逐着金子哥让他给照相。金子哥不仅照相技术好,而且还非常全面。凌峰曾在户外论坛里给出过这样评价:“金子哥,我不得不佩服你(从认识你那天起就已经烙在了心里),强悍的体魄,高风亮节的品格,深厚的文学底蕴,诙谐幽默的语言,独树一帜的活动纪实片风格都令人赞叹,每次无论再难再强再累的户外活动,只要你参加,都会走完全程的,活动中一路欢声笑语,令人振奋,甚至忘记了疲劳,而每次参行,从没听见过你说过一个累字和难字,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语,行进中再艰难也会给大家拍摄精美的照片,每次能都又快又及时的把美片上传,让大家一饱眼福,能做到这些真的实属不易,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与你同行户外是我所愿所乐,是咱团队不可多得的全才,更是大家所敬重的驴友。”    非常荣幸,在这次活动中,在入山的第一片白桦林处,金子哥也为我拍了照片,以作留念。    大雾中,一行48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向锅盔山挺进。开始还是一字纵队稳步向上进发,但是走着走着,大家便拉开了距离。一路上,不断有人从后面赶上来,也有人从前队变成了中队,再走着走着,一大波人又被超越成后队。开始在前面,后来被落在后面的人,基本上都是首次参加活动的新驴。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往往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更有吃不消的人,边走边不住的喊累,一路走走停停,然后就是自责和报怨。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后面的收队就通过对讲机,请前队停下等等后队。而对于这样的新驴,大家也很少怪罪他们耽误行程,而更多则是鼓励打气。因为大家都是从这个过程中,一路走过来的。    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大约进山行进了三公里。在一个缓坡处,48人再次集结。稍作休息之后,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登山,一路“探宝”。这一次,我和其他24人选择了强度更大的野穿山林登顶。我所在的这支登山队由凌峰和北极星领队,一字排开便开始了艰难的穿越。说艰难原因有三,一是没有路,穿越过程中前面始终是灌木藤条行进不便;二是雾气锁山,能见度不足30米,方向不辩。而最重要的是,从这里到锅盔山顶,地形极为复杂,要反转经过几道叠障,能否准确到达防火瞭望塔,一般人心里都没有底。    登顶的路有几公里?前面会是什么样?要翻几座山?什么时候能登顶?带着不同的疑问,25个人勇敢的进发了。在林间穿越时,我一直都牢牢紧跟着领队凌峰。凌峰是双鸭山探险者户外团队的著名领队,拥有多年的户外经验。他对双鸭山周边的这些大山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每每说起这些山,他都是如数家珍为你细细道来。话语间,不由让你对他的这份痴情产生敬佩之情。据介绍,即使是平时,他都常年每天坚持登云峰山锻炼自己的身体。所以,双鸭山探险者户外俱乐部每次徒步穿越,户外大哥都指定凌峰在前面领队开路。跟着这样的领队穿越,让人心里有安全感。    在登上第一个小山脊的时候,灌木明显比其他地方少了。上山的“路”顿时宽敞了很多。这一刻,心情也因此放松了许多。我停下脚步,调整心情举目四望。左侧,几棵青松点缀在那片灰暗的密林间,仿佛一幅立体的中国画,而驴友们则是在这水墨丹青中自由穿行。而在我的右边,与脚下不足10米距离的山腰处,浩瀚的雾气与远方的天际接壤,就如同大海般辽阔。我有些兴奋:“看,这就跟大海一样!” 登高远眺雾海的那一刻,真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不是参加户外活动,肯定不会看到这样的景观,那开阔的视野,顿时让人豁然开朗,这是一种境界;这,就是人生之颠……    翻过了这座山脊,北极星又一次集结队伍。他小心翼翼的一次次的清点着人数。为保险起见,每个人还都进行了一次编号报数。北极星是双鸭山户外界的资深老驴,无论是登山、无线电还有自驾等户外活动,他都样样精通。作为一名团队的管理,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努力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责任,更是要把大家安全带到终点的责任!    翻过了第一道岭,前队被后队叫停;爬过了那一座坡,前队被后队叫停;越过了这一道沟搪,刚上半山腰,前队又一次被喊停。由于林中情况复杂,加之不少人又是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队伍往往是走着走着就拉开了距离。“豆包哥”在这次登山活动中担任收队,他也是团队管理之一。每一次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而且在活动中他都特别能放得开,玩的比较轻松。活跃开朗的性格,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为人热情,只要是有他在,每次活动结束驴友下车时,他都热情的提示大家别忘记随身物品,并和大家热情的说声下次再见。这一次,他不离不弃,一直在扶持和鼓励后面的新人,为她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后队赶上来的一位大姐不住的气喘吁吁:“光说……14公里,哪知道……是这样的14公里啊……这根本就没有路啊……还翻山,要是走路的话……20公里……我也能走啊,唉……要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实在是……走不动了!”    每次参加强度大的活动,我都有意识的走在前面,也就是跟着领队走。虽然同样的路程,但是这种走法不会让人感觉太累。因为在前面跟着领队,节奏感比较容易掌控,而且在等后队的时候,还会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而跟着后面情况就大不同了,始终要急着往前赶,总是感觉自己在拖后腿,自然不自然的就会产生心理负担,而在追上前队之后,前队又会继续前行,后队往往是刚休息就得继续上路,这种情况之下,就会越走越累!    累!    在穿越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很累!    累的时候,一定要挺住,哪怕是机械似的往前挪动着那一步。坚持住,就是胜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抛开美丽景色和新鲜空气不说,单纯每次高强度的穿越之后,周身的那种酸疼就会让人的身心感到特别的放松。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浑身经络全通,身体舒展,整个人神情气爽,全身舒服。我想,这就是累了还想去的户外魅力所在吧。    在这次穿越中,很多新人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心情也开阔了许多,还不住的自我解嘲:“刚参加户外,就接了这么个大活!”而老驴则笑着鼓励说:“这次活动都走下来了,以后所有的活动都能参加了!”    参加户外活动以来,这种鼓励的语言经常会听到。这也是驴友间相互扶持鼓励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之下,由新驴逐渐过度成老驴,由弱驴成长为强驴。然后大家又把这种精神传帮带给了后来的新驴。    人们也在一次次的穿越中,征服了自然,超越了自我。信心,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一点点树立起来的。    我曾不止一次的感慨:如果是让一个人去登山,去走个十几二十公里,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完成全程。但是跟着队伍走,大家肯定都能安全到达终点。这就是驴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信任、一种顽强的协作,一种爱心的扶持,一种超人的能量。    大约11点40分,在一个高岗之上,队伍又一次集结,继续清点人数。手持指北针的凌峰与拿着Gps的北极星科学对接,进而研究下一步的行进方向。登顶再吃饭恐怕是来不及了,凌峰通知大家,在这里稍作休息,简单补充食物。我放下背包,拿出了前一天准备好的脱水蛋糕和红肠,就着开水大口的嚼了起来。记得刚参加户外那年,我穿越时大多都背着炉具,每次都愿意在山上煮个面什么的,吃点热乎的,并觉得在山上做饭也是一种乐趣。但时间长了,嫌麻烦,也不愿意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怎么方便怎么来了。登山杖不拿了,炉具也不带了,午餐往往就是面包、肠,熟食,还有包子什么的,就是一些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省时省事的简易食品。    即使是补充了能量之后,接下来的路也并不好走。    大约下午1点多钟,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我迅速的从背包里掏出了冲锋衣,套在了抓绒衣上。冲锋衣具有防水功能,一般的小雨,应该还是能抵挡一阵子的。走着走着,我突然间发现,我身边的一位女士,竟然在密林中撑起了一把伞。由于林间枝杈较多,行进不便,她便将伞打了个半开,把伞举在头顶,左躲右闪的在林中穿梭行进。这一刻,她应该是林中比风景更能吸引人眼球的一道靓丽风景。她解释说,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没戴帽子,下雨了也只能是打伞了。    还好,上天眷顾这些勇敢的穿越者。也就不大的功夫,毛毛雨就停了。而在接下来的行进中,一路上我们是惊喜不断。    参加户外活动几年中,石头见过不少。但锅盔山的石头却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石头大小形状不一,小一点的石头有脸盆那么大,而大一点的上面则可以站上十几个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块石头周身都被生长茂盛的苔藓所包裹着。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苔藓石头不规则的聚在一堆,进而形成了一个个相对集中的石头阵。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瞧,这些苔藓石头阵在灰暗的密林中,极其养眼,煞是好看。    在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石头阵前,我迫不及待的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下,请金子哥给照了一张相。    越往前走,苔藓越见越多。据观察,这一片林中的气候常年保持湿润,这也就给最古老的苔藓植物创造了最有利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石头上,就连距离地面较近的树干上,也都布满了生机勃勃的绿色苔藓。穿梭其间,我不住的感叹:这不就是梦想中的原始森林吗?!    越是往山上去,石头就越多。在接近山顶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被苔藓包裹着的石头群落。太壮观了!我迫不及待的登上大石头,口中还不住的念叨着:“这真是苔藓的世界,石头的王国啊!”站在石头之上,急切的喊着金子哥给照相。我在想,惟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造就出如此的大美景观吧。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坚信,这里就是还没有挂上牌子的国家地质公园!    照相留影之后,猛然一抬头,前面30米处的山颠之处,锅盔山防火瞭望塔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看到塔了!”在途中曾经无数次忽悠人的这句玩笑话,这一次真的变成了现实。    大约14点20左右,我们到达了云雾缭绕的锅盔山防火瞭望塔。    大江东去后来在论坛里留言感慨:“这次穿越非常艰难,浓重的大雾能见度不到百米,看不到任何参照物来确定方向,完全靠组织者超强的能力,没有一点误差,成功登顶,这样的组织者值得信赖。”这番话语,其实也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能够精准到达防火瞭望塔,就可以完全肯定的说,这次野穿成功了。因为接下来的行程,走的是顺畅的下山之路。    在瞭望塔,守塔人早早就守候在了这里。因为事先做了通报,他已经为凌峰烧好了开水,凌峰带了羊杂,煮羊杂汤是凌峰为自己精心准备的午餐。此前的守塔人潘大光,曾当选为感动双鸭山人物。老人把一辈子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大山,他甘于清贫,守住了寂寞,更是保住了这片珍贵的森林。据称,现在的守塔人,是老人的儿子。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老人为了革命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这一次穿越,凌峰不仅给自己带了羊杂,同时也给守塔人背来了几斤猪肉。他说:“山上物资贫乏,这点肉能给一二五改善一下生活。”    对守塔人一二五的称谓,我是听大鹏说起来的。大鹏是双鸭山户外的一名资深老驴,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这个群体,被称作是“火腿”。而一二五,就是火腿之间的编号称谓。早上在新兴广场等候包车时,远远的便看到大鹏背着登山包,手里还提了一桶豆油。大鹏说:“这次要上山,昨天跟一二五通话了,说山上什么也不缺。但上一次山实在是不容易,顺便就给他带一桶豆油”。    几斤肉、一桶豆油在市区真不算什么。但是拿到方圆十几公里不见人烟的山顶,那就是奢侈品。在登山的艰难时刻,小飞侠从大鹏手里曾果断的抢过来这桶油,一直拎到手发软,然后豆包哥又从小飞侠手里接过豆油,继续着爱心接力……    趁着一部分人吃饭的间隙,我登上了瞭望塔第三层的瞭望台,环顾四周,在这里举目眺望。由于雾气大,能见度太低,视野也只是在50米开外。塔下山坡上自然形成的一片石海,着实令人瞩目。这是一片由很多巨石组成的石海,场面蔚为壮观。真是难以想象,究竟是怎样的地壳运动,让这里形成了这样一大片难得一见的石海。与先前见到的北坡的那片石海有所不同的是,这片石海接受阳光直射,石头上仅有一小层为数不多的干苔藓,而且每块不规则的巨石也都是棱角分明,因此整片石海倍显硬朗。在塔上,我看到很多驴友正在兴奋的在这片石海上欣然留影。    同样的美味,天天食用肯定会腻。而同样的美景,时时欣赏也应该会烦。    守塔人每天在这里守望,肯定无法怀着驴友们这般赏心悦目的心情去审视这里的美景。    比照过去,这里现在有了太阳能电池,通过蓄电储存,基本能够满足生活用电。    白天巡查,看护森林;夜晚远眺,严防火灾。这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工作生活状态,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    安全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份单调而又枯燥的工作,即便是最简单的坚守,在这里也成为了两代人铿锵有力的不变誓言。    由于山顶风大,气温较低,累坏了的女驴们,早已没有了先前那般照相的闲情雅致。她们全然不顾的脱鞋上炕,盘腿挤坐在瞭望塔的热炕头上,说笑间,充分感受着这难得的室内温暖。    14点40分,我和一部分人先行下山。    原本以为下山有路会好走一些,但走过之后才发现,因为路太陡,石头树根盘结交错,时不时的就要变换着脚法,或蹦或蹲或侧行或是惯性冲击一阵小跑,一路颠簸着走出了森林。转眼间,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上了泥土路,再往前看,依然望不到头。继续不停的往前走,在农田地的边缘,与前面稻草人等几个驴友汇合,8个人临时组成了第一梯队继续急行。稻草人也是资深老驴、俱乐部的管理之一。我们8个人当中,唯有他带着对讲机。一路上,他用对讲机不住的和各方对话,以确保我们行进路线的准确。    走在最前面的是李响,他是我在这次活动中首次相识的一位驴友。在前半程的野穿进程中,此人身形矫健,始终保持在前队。而在后半程的徒步中,他再一次发挥了身高腿长步子大的优势,一直在前面领路。有的时候,他还要停下来,拍一拍身边的美景,可即便是这样,我们紧追慢赶,也还是被他落下了一小截。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休息一分钟,并始终保持着最快的速度,最终在完全黑天之前,我们一步一脚泥的及时走出了大地,顺利的踏上了“十五连”的通村沙石路。    双鸭山农场十五连,这是我的第一次到访。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个不大的村子。按照原计划,两支队伍在这里集结登车返城。晚上5点钟,天已经完全黑透了。有着丰富户外经验的大江东去,取出了头灯,为大家照亮。原本十分宁静的十五连村庄,因为我们的到来,先是公鸡打鸣,而后是狗吠。我们边走边戏称:鬼子进村也不过如此吧,把整个村子闹的是鸡犬不宁。    我们行走在村中,发现很多人家中都是一片漆黑。同行的几个人还不时的嘀咕着:“这些人家咋不开灯呢?”大江东去则接过话茬开起了玩笑:“这回知道为啥农村孩子多了吧!”一席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疲劳感顿时消失了一半。    从村东走到了村西,也不见有大客车的影子。经联络,先期迎接探宝队伍的大客车还没有驶向这里。于是,我们便找了一处小卖店暂做停留。小卖店的女主人很热情的收留了我们。简单的消费过后,我们便与她攀谈起来。她笑着说:“我嫁到这里有10年了,住这么近,我从来没有去过锅盔山,山上有啥看的呀,你们这大老远来的,还累这样!反正我们是没有那闲功夫去登山,有那时间还得多挣点钱呢。”    小卖店的女主人和大多数看到我们的老百姓一样,就是用这种不理解的眼光去审视着这帮“闲着没事找罪受“的驴友。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行为甚至有些好笑。    我们到小卖店时,女主人正在烧火做饭。她说,男人出去干活了,因为今天比往天冷,她特意把屋里烧的很热乎,等着男人干活回来吃饭。    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农村,农民们的幸福感就是这么简单,而且又是那么的容易满足。    在小卖店等车之际,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双脚和裤腿上,全都粘满了泥。个别人的鞋,也早已经湿透。稻草人通过对讲机与后续下山的队伍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他们已经到达村头时,他和大江东去全然不顾一身的疲惫,立即起身返程到村头,然后把大家引领到了我们所聚集的这家小卖店。    或许是由于人太多,而大家又都是满脚泥给小卖店增加了负担的缘故。后到来的东邪不住的和小卖店女主人解释:“我们给你添麻烦了,我们在这给你消费。”然后就大方的掏出了一百元钱,押在了卖店,并叮嘱大家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不要客气。    这样一个细节,同样是一种担当。    东邪,在户外活动中被大家亲切的喊为六哥,每次活动中,他也往往最能调动气氛。六哥是在近一年的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名活跃分子。据观察,下一步,他很有可能进入管理团队,“入常”对他来说,是一种趋势。    没过多久,对讲机传来了车已经驶进十五连的消息。一行人,赶紧收拾背包,摸黑走到了通村路口。就在我们即将上车的那一瞬间,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鸭鸭山矿工边上车边和车下清点人数的户外大哥说:“你这个活动组织的太好了,活动一天都没下,咱们上车了,雨也下来了,你不仅有人缘,还有天缘啊!”    就在客车开出去50米左右的时候,突然间车后座有女驴友喊停车,说手机落在上车的地方了。车靠边停稳以后,由于通村路较窄,大客车无法调头,于是老哥、稻草人、六哥、大江东去等人就主动请战,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果断下车步行回去帮助驴友寻找手机。结果是虚惊一场,随后,手机在大客车座位上被翻了出来。当寻找手机的几个人再次上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已经被雨水淋湿了。    六哥的脸上,还挂着雨珠,头发也有几缕打绺。    首次谋面,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驴友,遭遇难题,大家竞相出手相助,这依然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担当。    这份担当,让人感觉到很温暖。    这次锅盔山穿越,对于我们成功登顶的25个人而言,这又将是一份巨大的精神收获。而对于探宝的户外大哥他们来说,他们也亲手触碰到了埋藏于这片热土之下,那些已经是锈迹斑斑的战斗遗迹。经过进一步发掘、研究和整理,户外大哥有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后来他在论坛上发表了如下科考成果:“我们户外俱乐部在穿越锅盔山时对锅盔山东部三岔河林场9林班深山里的密营进行探测,密营所在地处在深山老林中,人迹罕至,保存完好。密营均修建在山头上,数目有待考察,大的密营长有70多米,宽30多米,营外挖有防护壕沟,深有3-4米,营内有战壕,有人居住的房屋坑2-3个,清晰可见。我们用金属探测器简单探测下,就出土了鉄锯,破碎的铁锅,弹壳和罐头盒等遗物,还有飞机轰炸留下的炸弹皮子,由此我们判断是抗联或土匪的密营。返回后我们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确定是抗联三军四师独立一旅的密营。抗联三军四师独立一旅前身是民众救国军武术旅,1936年秋接受三军四师改编为抗联三军四师独立一旅,又称老一旅。旅长汝有才,全旅80多人,独立进行抗日斗争活动。”    公元2014年10月25日,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48名驴友们,踏着先烈们的闪光足迹,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曾经来过……    当车返回市里到达新兴广场时,已经是晚上7点了。从早7点到晚7点的这12个小时当中,我们48个人,经历了从城市到森林,然后再从森林到乡村,最后又回到城市的空间转换。    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每一次参加活动,每一次徒步登山穿越,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也总是会出现那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场景,和那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瞬间。虽然这次锅盔山之行圆满的划上了句号。但由这次活动所带给我们的记忆却久久挥之不去,仿佛电影一般,时常便会在脑海中一次次的掠过。    静下心来,我在思索:美剧,故然好看。但是人生中的一些细节,要远比戏剧更加精彩,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品味!

[065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2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