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中的人物语言理解与翻译
不快乐的喷子
2017-03-10
文言传记,主要是事件的叙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难度较低。但是传记也可以深刻厚重,表现在传记中大量出现人物语言,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两套试题中的文言文。观察近年来全国卷,凡是文言文集中考查人物语言的年份,语文试题难度都相应在增大,考生的文言文得分率偏低。据此,文言传记阅读训练加大人物语言理解和翻译的分量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和未来。人物语言为何会增加试题难度?因为它是议论,是抽象,是心迹的袒露。


下面请看2016年高考全国I卷中一个含有人物语言的片段。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画线处翻译5分,这5分考查的不仅是考生对这一画线句的理解,而且客观上要求准确理解画线句所在的这一段选文。理解“锡宴”,要参照并理解“命公亮宴于馆”,可译为“皇上赏赐宴席”,当然平时若积累有“天赐良缘”,理解起来会更容易,“锡”通“赐”。理解“不赴”,要参照并理解“使者不肯赴”和“使者即就席”,为此可译为“辽国使者不就席”。理解“是不虔君命也”,除了要知道这是判断句之外,最好还要参照“命公亮宴于馆”,从而明白曾公亮主持的宴席实质是圣宴,所以将其译为“这是对圣上旨意的不敬”,当然若平时积累有“虔敬”“虔诚”“虔心”等,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不虔君命”。理解“人主有疾”,要参照并理解“帝不豫”。“不豫”“有疾”,一否定一肯定,互训为文,其义自见。所以“人主有疾”可以翻译为“圣上身体不适”,假如我们知道“逸豫亡身”中的“豫”即有“安适”之意,理解时会更加省时。“必使亲临”是针对皇上身体不适,不能亲临圣宴,只是安排曾公亮主持圣宴招待辽国使者这一情形而言的。假如知道“王必无人,臣愿往使”中的“必”表示虚拟语气,可译为“假如”,那么翻译“必使亲临”为“而你们假如非要圣上亲临不可”就显得更容易一些。以上能准确理解,那么“处之安乎”参照“使者即就席”便不能翻译为“这样处事,你们会心安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文中存有大量的互训或准互训的材料。阅读多了,这些互训的材料才入眼入心入脑,文意才被我们洞察清晰。这是我们聚焦这一试题获得的一点关于阅读和答题的智慧。

其次,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简”,是一种凝练之美。“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这句话只有23字,却概括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如“锡宴不赴”“处之安乎”,每小句4个字,却各自含有两层意思,翻译时最好各用一个小句子。这样看待和处理,才能保证译文的“信”和“达”,这也是高考翻译的一贯传统。



再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这一要求翻译的语句有“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其中“是则可矣”是紧缩结构,“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也是紧缩结构。整个句子最好翻译为:“你这样说,我认可。虽然我认可,但是您难道就不想(追求)富裕和显贵吗?”2016年高考江苏卷这一要求翻译的语句有“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其中“还教子读书”是连动式,概括的是两件事“还”(回到家里)和“教子读书”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