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和没车,生活差别到底有多大?
有病呻吟
2017-03-07
生活,生活,生下来就得活着。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要跟周围发生接触和联络,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第三讲中阐述的人们生活上的四种基本需要就是: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四种行为,今天我们来讲讲“行”。

所谓“行”,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从古至今,人们在“行”上都有同一种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更快一步,于是人们借助了交通工具。


古有宝马良驹,今有宝马香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行”。

古有达官显贵,家里骡马成群,即使普通老百姓,也(希望)有小毛驴作为脚力。而在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即使公共交通十分发达,更多的人们依然将“行”的目标聚焦在“汽车”这种交通工具上。


其实,这个问题稍稍一打听有车一族,尤其是那些靠自己努力打拼实现有车梦想的人,答案便会很明了。有车和没车,生活的确有差别,甚至有人将其比作“娶二房太太”!可见,有车和没车,其中的差别确实很大。


简单讲,这是两种生活方式。
首先,车作为一个密封性还不错的交通工具而言,日常出行可以为我们挡风遮雨,使我们能够免受或少受大自然的“摧残”,这其实并不是说人经不起锤炼,而是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淋一场大雨或许是为了寻求刺激,但如果是天天淋雨那估计就是脑子有病了。

其次,车作为脚力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会生活的人,总是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张弛有度,这些人很能够洞悉自我,明白“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没有车,我们足不出户,或近郊游玩,而有了车,远方尽在眼前。



再者,车也会成为我们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当下社会,年轻人出门在外,老人小孩待伺家中的不计其数,即使每天电话、视频连线也诉不尽离愁别苦,如果有台车,300、500里地根本不是问题。即使一个城市,你在这头,朋友在那头,公交地铁辗转也许需要半天,而开车,也许只有半小时。

还有,车是家人的另一个港湾,这里面同样承载着一家人的欢乐、痛苦,以及岁月留下的点点滴滴,这里很少有外界的干扰,就像家一样平静。这并不是自私,不喜欢分享,而是每个人的生活需要一点自由空间,一家人的生活也需要一点自由空间。

……
有车的好处还很多,跟没车的差距不是说每年多出来的用车养车保险等费用可以替代的。



当然,也许有人不服,说现在提供环保出行,坐公交、乘地铁、骑自行车,其实你可以看看,大凡这样说的人,除了收入不高的平民百姓外,大多早就跻身于有车一族行列。他们说提供环保出行,只是平时开车开得烦了,换个口味调剂一下而已。就像天天海鲜鱼翅,偶尔喝顿玉米面儿粥,也觉得味道不错。

当然,这也不是说,有了车,就事事处处离不开车了,买个菜、去趟超市,甚至上厕所也要开上车,这就属于“显摆”族了,心智健全的人一般都不会这么做。

当然,车也不是我们冒充身份象征、装逼耍酷的本钱,实际上,你开10万的车跟开100万的车功能上没什么区别,如果有区别,那就显然是虚荣心在作祟。

其实,有了车,不仅是多了一把钥匙,而是打开了另一种生活之门;其实,有了车,也仅仅是多了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另一种生活之门的钥匙。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0)

创建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编辑帖子

拖放照片/视频 或
选择一个

删除帖子?

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

收藏到

举报

联系人

官方群